詩詞朗誦 春望 蜀相 搜索資料 本地圖片 圖片鏈接 提交回答 匿名 回答自動保存中 你的回答被采納后將獲得: 系統(tǒng)獎勵15(財富值+成長值)+難題獎勵30(財富值+成長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蜀相_古詩文網(wǎng)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⑴ 丞相祠堂何處尋⑵?錦官城外柏森森⑶。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 相》教案 教學目標 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了解詩歌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 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見的藝術(shù)手法并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
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背景音樂《TrueLove(Instrumental》 參見 再別康橋 這個地址 沁園春.雪你聽聽看
詩中既有尊蜀正統(tǒng)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郁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詩詞朗誦 春望 蜀相 搜索資料 本地圖片 圖片鏈接 提交回答 匿名 回答自動保存中 你的回答被采納后將獲得: 系統(tǒng)獎勵15(財富值+成長值)+難題獎勵30(財富值+成長
擴展閱讀,以下內(nèi)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求一個杜甫蜀相的配樂
這個配樂最好用古代名曲,能較好的渲染出氣氛。個人覺得平沙落雁、廣陵散較適合,你可以去考慮。
小學生朗誦《觀滄海》、《蜀相》,《虞美人》中的哪一首好?
蜀相_古詩文網(wǎng)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⑴
丞相祠堂何處尋⑵?錦官城外柏森森⑶。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⑷。
三顧頻煩天下計⑸,兩朝開濟老臣心⑹。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⑺。[2]
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區(qū),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nèi)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并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并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眨喊装椎?。
⑸三顧頻煩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tǒng)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xiàn)的天才預(yù)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帝業(yè),后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chuàng)。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陜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師:出兵。此二句《新編大學語文》(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為“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3] [4-5]
白話譯文
何處可尋蜀相孔明的祠堂?成都城外松柏蒼翠。
碧草映照庭階,空自呈現(xiàn)盎然春色;黃里透過密葉,徒然傳送婉轉(zhuǎn)鳴唱。
先帝劉備三顧茅廬,引出隆中對策、天下大計;諸葛老臣兩朝創(chuàng)守,最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先生,一代名相,壯志未酬,深已先亡。千古以來,英雄同悲,此地緬懷,淚沾衣襟。[6]
詩詞格律編輯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其格律屬于首句入韻仄起式。韻腳為:尋森音心襟,押“下平十二侵”韻(平水韻)。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創(chuàng)作背景編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結(jié)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涂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chuàng)基業(yè)、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6]
作品鑒賞編輯
整體賞析
這首七律《蜀相》
諸葛亮像
,抒發(fā)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yè)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xiàn)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lián)也是如此?!柏┫囔籼煤翁帉??錦官城外柏森森?!币粏栆淮?,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昂翁帉ぁ?,不疑而問,加強語勢,并非到哪里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皩ぁ弊种钤谟谒坍嫵鲈娙四亲纺较荣t的執(zhí)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里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xiàn)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xiàn)出柏樹那偉岸、蔥郁、蒼勁、樸質(zhì)的形象特征,使人聯(lián)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著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xiàn)出一片綠色;幾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fā)出宛轉(zhuǎn)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xiàn)出武侯祠內(nèi)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里,詩人不免又產(chǎn)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白浴焙汀翱铡被ノ模坍嫵鲆环N靜態(tài)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nèi)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lián)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yù)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形勢,并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tǒng)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后,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zhàn)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fù)國家的和平統(tǒng)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托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后一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嘆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yè)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赍志以歿的悲劇性結(jié)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贊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杰出*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產(chǎn)生使人奮發(fā)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xiàn)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后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后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設(shè)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diào)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余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郁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8-9]
名家點評
《苕溪漁隱叢話》:苕溪漁隱曰:半山老人《題雙廟詩》云:“北風吹樹急,西日照窗涼?!奔氃斘吨?,其托意深遠,非止詠廟中景物而已……此深得老杜句法。如老杜題蜀相廟詩云:“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币嘧詣e托意在其中矣。
《瀛奎律髓》:子美流落劍南,拳拳于武侯不忘。其《詠懷古跡》,于武侯云:“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奔按嗽?,皆善頌孔明者。
《唐詩品匯》:劉云:全首如此一字一淚矣。又云:千年遺下此語,使人意傷。
《唐詩援》:起語蕭散悲涼,便堪下淚。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王安石曰:三、四止詠武侯廟,而托意在其中。董益曰:次聯(lián)只用一“自”字與“空”字,有無限感愴之意。吳山民曰:次句紀地。三、四紀祠之冷落,“天下計”見其雄略,“老臣心”見其苦衷。結(jié)語逗漏宋人議論。
《杜臆》:此與“諸葛大名”一首意正相發(fā)……蓋不止為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無命者,皆括于此,言有盡而意無窮也。
《唐七律雋》:悲涼慷慨,吊古深情,淋淳于楮墨之間。胡元瑞謂結(jié)句濫觴宋人,淺視之矣。
《杜詩解》:三、四,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極?!谄呔洹拔础弊?、“先”字妙,竟似后曾恢復(fù)而老臣未及身見之者,體其心而為言也。當日有未了之事,在今日長留一未了之計、未了之心。
《唐詩摘鈔》:后半四句,就公始末以寓感慨,筆力簡勁,宋人專學此種,流為議論一派,未免為公累耳。
《唐詩快》:嗚呼!詩之感人至此,益信圣人“興、觀,群、怨”之言不妄。
《九家集注杜詩》:趙彥材云:悼之深矣。郭知達云:閔其志不遂也。
《刪訂唐詩解》:起句率。
《瀛奎律髓匯評》:紀昀:前四句疏疏灑灑,后四句忽變沉郁,魄力絕大。趙熙:沈郁、博大。
《杜詩詳注》:“天下計”,見匡時雄略:“老臣心”,見報國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摯悲壯,結(jié)作痛心酸鼻語,方有精神。宋宗簡公歸歿時誦此二語,千載英雄有同感也。
《唐詩貫珠》:“森森”二字有精神。
《唐宋詩醇》: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詩意豪邁哀頓,具有無數(shù)層折,后來匹此,惟李商隱《籌筆驛》耳。世人論此二詩,互有短長,或不置軒輊,其實非有定見。今略而言之,此為謁祠之作,前半用筆甚淡,五六寫出孔明身份,七、八轉(zhuǎn)折而下,當時后世,悲感并到,正意注重后半。李詩因地興感,故將孔明威靈撮入十四字中,寫得十分滿足,接筆一轉(zhuǎn),幾將氣焰掃盡,五、六兩層折筆,末仍收歸本事,非有神力者不能。二詩局陣各異,工力悉敵,悠悠耳食之論,未足與議也。
《唐詩別裁》:檃括武侯生平,激昂痛快。(“三顧頻煩”二句下)?!伴_濟”言開基濟美,合二朝言之。
《杜詩鏡銓》:邵子湘云:牢壯渾勁,此為七律正宗。自始至終,一生功業(yè)心事,只用四語括盡(“三顧頻煩”四句下)。俞犀月云: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詩便抵一篇絕大文字。
《十八家詩鈔》:張云:后四句極開闔馳驟、沉郁頓挫之妙,須作一氣讀,乃得其用意湛至處。
《網(wǎng)師園唐詩箋》:只下“何處”二字,已見祠宇荒蕪?!叭櫋敝廖?,沉雄檃括,抱負自見。
《歷代詩法》:前四句傷其人之不可見,后四句嘆其功之不能成,憑吊最深。
《昭昧詹言》:此亦詠懷古跡。起句敘述點題,三、四寫景,后半論議締情,人所同有,但無其雄杰明卓,及沉痛真至耳。
《讀杜心解》:五、六,實拈,句法如兼金鑄成,其貼切武侯,亦如熔金渾化……后來武侯廟詩,名作林立,然必枚舉一事為句。始信此詩統(tǒng)體渾成,盡空作者。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五、六穩(wěn)盡,結(jié)亦灑然。評:三、四寫祠堂物色,只著“自”、“空”二句眼于中,便已悲涼欲絕,而肅穆深沈之象,更與荒蕪零落者不同。
《歷代詩評注讀本》:悲壯雄勁,此為七律正宗。
《唐宋詩舉要》:吳曰:起嚴莊凝重,此為正格。然亦自有開闔,不可平直(“丞相祠堂”四句下)。吳曰:頓轉(zhuǎn)作收,用筆提空。故異常得勢。
后世影響編輯
此詩末聯(lián)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貞革新首領(lǐng)王叔文、宋代抗金民族英雄宗澤等人在事業(yè)失敗時都憤然誦此二語,說明這首詩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技巧所鑄成的悲劇美堪稱歷久不衰。[3]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一】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jù)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shù)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ji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diào)》“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jié)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nèi)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tài)——“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yīng),并借用它來抒發(fā)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nèi)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tài)。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二】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shù)效果?!按夯ㄇ镌隆边@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lián)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么時候才能了結(jié)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shè)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zhuǎn)而自問,“往事知多少?!薄巴隆碑斨竿魹槿司龝r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么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fù)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薄皷|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jié),還要繼續(xù);而自己仍須茍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肮蕠豢盎厥自旅髦小笔恰霸旅髦胁豢盎厥坠蕠钡牡寡b?!安豢盎厥住?,但畢竟回首了?;厥滋帯暗駲谟衿鰬?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爸皇恰倍忠試@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jié)構(gòu)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yīng),反復(fù)強調(diào)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yīng)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yīng)猶在”又呼應(yīng)“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yīng)“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huán),形象*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后,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于輕描淡寫,或失之于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zhèn)娜苏Z”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并茂的詞句作結(jié),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jié)構(gòu)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余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shù)人而已?!保ā度碎g詞話》刪稿之四○) (蔣雅云)
【賞析三】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jié)。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shù)往事涌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里宮殿的雕欄玉砌應(yīng)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jié)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宋代王绖《默記》卷上:“又后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于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禍云?!鯂S《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則儼然有釋迦,*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guān),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jīng)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里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guān)系的改變。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杰出成就。
宋朝陳郁《藏一話腴》:“太白(李白)曰:‘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江南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约尤邳c,已覺精采。至寇萊公(準)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觀)云‘落紅萬點愁如?!?《千秋歲》),肯出于藍而勝于藍矣。”這里對這首詞用“一江春水向東流”來比愁作了評論。李白的詩句是寫別情的長可以跟東流水比,詩在金陵寫的,這個東流水是指長江。李煜的詞,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寫的,他看不到長江,長江成為他懷念故國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詩是用眼前景物來作比,李煜的詞是用遠離自己的長江來作比,在這個比喻里就有懷念故國之情,情思更為深厚。再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東流水”的形象更為鮮明。又“東流水”是比“別意”的“短長”,“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比愁的無窮無盡。這是兩者的不同處,說明李煜的故國之痛更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點”??軠实脑~:“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這是用春水來比柔情,這個柔情也指別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說是摹仿李白的詞意?!叭绱核?,也不能與李煜詞句相比。秦觀的詞句:“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是寫“離別寬衣帶”的離情別緒,再加上傷春,加上“鏡里朱顏改”的憔悴,配上“落紅萬點”,確是名句。不過李煜的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比離情別緒更為深沉,也寫“朱顏改’,是結(jié)合亡國之痛來的,加上“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形象鮮明壯闊,從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觀的詞句所能比。(田德義)
觀滄海
作者: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1)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xiàn)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jīng)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8)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9)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漢:銀河。
(13)幸:慶幸。
(14)甚:極點。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7)詠:歌吟
(18)詠志:即表達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詠志:以詩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最后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guān)系,是樂府詩結(jié)尾的一種方式。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fā)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fā)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chǎn)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解說
《觀滄?!肥呛笕思拥模恰恫匠鱿拈T行》第一章?!恫匠鱿拈T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diào)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nèi)容看,與題意了無關(guān)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當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賞析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钡奈恢茫涸娙说巧享偈巾?,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坝^”字起到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作用,體現(xiàn)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钡暮I?,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鼻岸渚唧w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jié),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币痪涞倪M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huán)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diào)。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diào),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鼻懊娴拿鑼?,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lián)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xiàn)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tài)。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shù)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抱負,沒有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愤@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nèi)容無關(guān)。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更多追問追答追問那你個人覺得哪首好呢?追答我認為《虞美人》更好,不過要看你的決定。能幫助你讓我很開心,希望能給你最大的幫助。追問那小學生呢?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
老師讓我講《蜀相》,怎么講阿?
《蜀 相》教案
教學目標
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了解詩歌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
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見的藝術(shù)手法并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反復(fù)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采用講析和討論相結(jié)合的方法。
點撥法。對于詩歌,點撥最能體現(xiàn)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設(shè)想
三聽三讀,層層深入地把握誦讀;讀中有品,以品帶讀,品讀結(jié)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xiàn)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yè)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前四句主要寫祠堂景,借景抒情,后四句主要是論丞相之事,是借事抒情。前四句表達的主要是對諸葛的敬仰和對諸葛精神被人遺忘的憂傷之情。后四句表達的主要是對諸葛亮業(yè)績的歌頌和對諸葛精神無限追懷的感情。全詩通過對武侯祠的景物描寫和對諸葛亮一生業(yè)績的概括,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而且寄托了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和自身遭遇的感慨。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1、聊聊流行歌曲,帶出唐朝樂隊,說《夢回唐朝》,介紹大唐盛世和寫作背景,明確教學任務(wù)。
同學們知道老師剛才給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嗎?(緩解緊張情緒)想讓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們一樣的年輕,不過現(xiàn)在老了;我也很喜歡流行音樂不過老師比較喜歡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所以老師很喜歡唐朝樂隊的歌。唐朝樂隊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搖滾樂隊。老師最喜歡他們的成名曲《夢回唐朝》。喜歡這首歌,不僅僅是因為它好聽,更重要的是這首歌總能將我?guī)Щ卮筇剖⑹馈?
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這時國家統(tǒng)一,經(jīng)濟繁榮,*開明,文化發(fā)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氣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呈現(xiàn)出活躍的狀態(tài)。其國勢之強盛,氣象之恢宏,確是令人嘆為觀止,她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亮點,放到世界歷史上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片輝煌。然而,遺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維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大唐盛世便像紐約的世貿(mào)大樓一樣轟然倒塌了,而且,從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歸路。因此生活在那時的人們就仿佛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一般,他們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他們的感受就更強烈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這樣一個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極大抱負卻壯志難酬的人。這首七言律詩《蜀相》就是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寫就的。當時正處于安史之亂。
2、《蜀相》是一首古詩。學習古代的文學作品,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xiàn)。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jīng)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主要任務(wù)就是從基調(diào)、感情、格律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二、了解詩歌基調(diào),初步把握誦讀。
1、基調(diào)就是指詩歌所抒發(fā)的基本感情,我們通常都是根據(jù)詩歌的寫作背景和主要內(nèi)容來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請同學們結(jié)合剛才老師介紹的寫作背景,迅速瀏覽詩歌,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感?(或:那么,有誰能結(jié)合剛才老師介紹的寫作背景來說說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嗎?)
明確:抒發(fā)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diào)。
2、誦讀指導(dǎo):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xiàn)呢?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是讀得如奔流瀑布一瀉千里,還是讀得如百尺深潭潛流暗涌;是讀得如“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還是讀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難”?
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3、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評,再聽誦讀錄音,再集體朗讀全詩。
4、學法指導(dǎo)一:結(jié)合背景,整體感知,把握基調(diào),讀出感情。
三、了解詩歌格律,把握詩句節(jié)拍,再次誦讀。
1、剛才同學們誦讀時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詩句中的停頓。停頓在誦讀時是非常重要的,古詩中的停頓和它的格律有關(guān)。《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jié)構(gòu)成一個節(jié)奏單位,每一節(jié)奏單位相當于一個雙音詞或詞組,音樂節(jié)奏和意義單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節(jié)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請同學們據(jù)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jié)拍。
3、誦讀指導(dǎo):要讀準節(jié)拍,誦讀時每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會有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
4、再放詩歌錄音,同學們跟讀。
5、學法指導(dǎo)二:要懂點格律,讀準節(jié)拍。
四、具體分析詩句的感情,根據(jù)感情深入把握詩歌的誦讀。
(一)分析頸聯(lián)、尾聯(lián),具體把握感情和誦讀。
1、剛才,我們通過了解詩歌的基調(diào)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詩歌的誦讀,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詩歌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感情,并據(jù)此更深一步的來把握詩歌的誦讀。
2、詩歌中最能表現(xiàn)出詩人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后半首?
明確: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這兩句詩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明確: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quán),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chuàng)蜀漢,濟助后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4、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點撥:“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yè)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或者點撥:根據(jù)這些內(nèi)容,你們可以怎樣來形容諸葛亮?在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詞該怎么加?該加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如:雄才大略、謀略過人、業(yè)績宏偉、忠心報國、忠心耿耿等。)
5、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yè)昭著,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yè),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边@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點撥: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為感人之處。正是因為“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6、誦讀指導(dǎo):這兩句詩該怎么朗讀呢?
明確:“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贊頌的語氣?!俺鰩熚唇萆硐人溃L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后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
7、個別讀,集體讀,聽錄音讀,再讀。
(二)、分析首聯(lián)、頸聯(lián),體會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誦讀。
1、這里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yè)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明確: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yè)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四十多年后,中唐時革新派首領(lǐng)王叔文在“永貞革新”失敗時就曾吟誦這兩句詩抒懷;幾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也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些都說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2、這里的英雄有沒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確:有,這英雄也包括著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著“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為像堯舜一樣圣明的君主)的*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遠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就都無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nèi)心是非??嗤吹?。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為此,我們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托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xiàn)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這兩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是由來已久的還是來游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這種由來已久的感情在前兩句詩中有沒有表現(xiàn)出來?如果有,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老師點撥、明確:
“丞相”:(能否改為“蜀相”?為什么?) “丞相”更能體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聯(lián)想到《詩經(jīng)》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對丞相的敬愛;同時還可以理解為以“柏”襯托蜀相諸葛亮的形象,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該怎么理解?
4、揣摩語言,分析“自”“空”
①、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
②、滿院的碧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fā)出婉轉(zhuǎn)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zhuǎn),“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與詩人無關(guān),“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里行間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詞的妙處在于溝通了情與景之景的聯(lián)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謂是“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里“自”“空”兩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體會意境:這是一幅帶著濃濃的寂寞和悲涼的春色圖。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shù)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5、誦讀指導(dǎo):這兩句詩該怎么讀?
明確:“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diào),讀出仰慕之情?!鞍厣币x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后句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xiàn)出詩意的逆轉(zhuǎn)。
6、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7、合上書聽錄音,跟著背誦。
五、課堂總結(jié)(請學生來進行):朗讀古詩詞的技巧
1、把握基調(diào)——結(jié)合背景、整體感知、了解內(nèi)容
2、體會感情——聯(lián)想品味、揣摩語言、想象意境
3、懂點格律——讀準節(jié)拍、注意平仄、讀出重音
聯(lián)想和想象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聯(lián)想社會背景,聯(lián)想相關(guān)的歷史,聯(lián)想相關(guān)的作品,想象詩歌的意境。(聯(lián)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諸葛亮的事,壯志未酬的英雄,《詩經(jīng)》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圖》)
六、作業(yè):背誦全詩
書憤 陸游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年輕時哪里知道世事艱難,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氣概有如高山。
贊賞劉锜等曾乘著高大的戰(zhàn)艦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吳璘等也曾騎著披甲的戰(zhàn)馬在秋風中大敗金兵于大散關(guān)。
我白白地自認為是邊防上的長城,對鏡照看衰老的頭發(fā)早已花白。
《出師表》這篇文章真是舉世聞名,千載以來誰能與諸葛亮差不多?
首聯(lián)回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形象。遙望被金人占領(lǐng)的中原,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暗寫他欲圖收復(fù)失地?!笆朗缕D”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看,點了題目中的“憤”。
頷聯(lián)詩人用“樓船夜雪”“鐵馬秋風”形象地概括了這兩次勝利的戰(zhàn)斗,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wèi)自己的國土。
頸聯(lián)抒發(fā)歲月蹉跎、壯志未酬的感慨?!叭祥L城”點明詩人之志?!翱兆栽S”是對投降派的憤怒指責。
最后詩人自況,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fù)中原之志。
急急急?。∏罂禈蚶收b作品蜀相的背景音樂 名字! 給鏈接網(wǎng)盤都可以
背景音樂《TrueLove(Instrumental》 參見 再別康橋 這個地址 沁園春.雪你聽聽看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