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海水中含有鹽。有些鹽來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來自地殼的巖石。巖石受風化而崩解,釋出鹽類,再由河水帶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結成水的循環(huán)過程中,海水蒸發(fā)后,鹽留下來,逐漸積聚到現(xiàn)有的濃度。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
因為海水中的鹽類含量非常高,江河湖泊匯入大海的時候會帶來鹽分,而大海蒸發(fā)的時候鹽分不會被蒸發(fā)掉。滯留在大海里的鹽分越來越多,所以海水是咸的。
實際上,原始的海水并非一開始就充滿了鹽分,最初它和江河水一樣也是淡水。 但是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環(huán)運動,每年海洋表面有大量水分蒸發(fā),其中部分水分通過大氣運動輸送到陸地上空然后形成降水再落到地面上,沖刷土壤,破壞巖石,把陸上的可溶
平時吃的食鹽絕大部分都來自于海洋,海洋中的鹽類豐富,食鹽最主要的成分——氯化鈉占據(jù)了其中的9/10,剩下的1/10都是氯化鎂、碳酸鎂以及其他各種元素的鹽類。
海水的咸味來源于氯和鈉,這兩種元素是構成鹽的主要成分,占海水中礦物含量的80%。但是我們食用的海魚卻沒有任何咸味,因為海魚具備專門的排鹽器官,這種器官是腮片中的泌氯細胞,它有很強的海水淡化能力,所以海魚喝下去的水已經接近淡水了。此
氯化鈉:外觀是白色晶體狀,其來源主要是海水,是食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的味道都知道是非常咸的,氯化鎂可能不太熟悉,但是鹵水應該不陌生,點豆腐用的鹵水基本上都是氯化鎂。因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鈉和氯化鎂,所以海水嘗起來特別咸,而且還帶著那么一點苦味
1.是因為海水在幾萬年間不停的沖刷海岸。讓海岸上的石頭互相磨擦漸漸變成了沙子。而石頭里的礦物質不能變成石頭漸漸的融入海水中?!妒^里基本上的溶鹽物質》這種味道就是咸的。經過幾萬年的礦物質沉淀不會被揮發(fā)。所以我們嘗到的海水是咸的。2
其實,最早的海水雖然也含有鹽類,但是不至于像現(xiàn)在一樣完全不能入口。海水中的水不斷蒸發(fā),然后形成降雨落在地面上,地面上的水匯集到江河湖泊之后陸陸續(xù)續(xù)又流回大海中,同時從陸地上帶回各種可溶性的物質,而這其中大部分都是鹽類
海水苦咸,是因為海水溶解了一定數(shù)量的無機鹽。據(jù)測定,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5‰,也就是每升海水含有35克無機鹽。海水無機鹽中主要是氯化鈉,約占百分之七十,其次是氯化鎂,約占百分之十,其余還有硫酸鎂、硫酸鈣、硫酸鉀,上述5種無機鹽占海水無
每年大概有30億噸的鹽類隨著江河湖泊流入大海中,而海水的蒸發(fā)作用并不能帶走鹽分,久而久之,大海中的鹽越來越多,海水也就變成現(xiàn)在的味道了。
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其中百分之90左右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另外還含有氯化鎂、硫酸鎂、碳酸鎂及含鉀、碘、鈉、溴等各種元素的其他鹽類。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全部提取出來平鋪在陸地上,陸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發(fā)干了,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海水為什么是咸的?
1、海水為什么是咸的,那是因為水里有鹽。不過海水可不是鹽水,海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6303235水里的鹽絕大多數(shù)倒真是我們平常做菜用的鹽,純的鹽大名叫氯化鈉。我們吃的鹽大多是從海水里曬出來的,每一升海水里大約有30克氯化鈉,夠我們三口之家吃兩天的。一升海水里大約還有3到5克其他物質,可這些物質竟然多達80多種,這還只是目前的分析手段能測出來的。如果你說自然界中所有的元素海水里都有,那也不能說不對,因為海水里的物質實在是太多了,也太復雜了。有些物質的含量非常少,少到我們的儀器只能知道海水里有這種物質,可實在不知道它有多少。比如金子,海水里也有,可含量很少,差不多是一個標 準50米游泳池裝滿水后再扔進一塊水果糖,你能說池子的水已經甜了嗎?海水里的金子就只有這么多,想提取出來需要高超的提取技術和大量的能源。
2、海水里各種物質的比例相當恒定,而且海洋生物已經非常適應了。美國的龍蝦到中國來絕不會鬧水土不服。海水中的這些物質是經過幾十億年的溶解、沖刷、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這些物質可不是簡單地堆在水里的,這些物質與海水一起養(yǎng)育了大海中各種各樣的生命,海洋生物也充分適應了海水,而且多數(shù)離了海水就不能生存。生活在陸地上的生物可能永遠也理解不了海里的魚兒怎么就不怕咸,而且是又苦又澀的咸。
海水中的鹽來自地層。
3、海水之所以咸,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那么這些鹽類究竟從哪里來的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來由于水流侵蝕了地表巖石,使巖石的鹽分不斷在溶于水中。這些水流再匯成大河流入海中,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fā),鹽分逐漸沉積,時間長了,鹽類就越積越多,于是海水就變成咸的了。如果按照這種推理,那么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咸。
4、有的科學家則另有看法。他們認為,海水一開始就是感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據(jù)他們測試研究發(fā)現(xiàn),海水并沒有越來越咸,海水中鹽分并沒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個地質的歷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不同。
5、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所以是咸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來的因素。海水中的鹽分不僅有*上的鹽類不斷流入到海水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fā),海底巖漿溢出,也會使海水鹽分不斷增加,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shù)學者的贊同。
6、還有一些科學家以死海為例指出,盡管海洋中的鹽類會越來越多,但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的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發(fā)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7、海水中的一部分鹽來自它對海底的巖石和沉積物的溶解。不過由于海洋中同樣有大量的物質,由于各種原因沉到海底,比如海洋生物死后遺骸墜落海底,所以海洋中的鹽也會返還給海底的沉積物。因此,靠溶解海底得到的鹽份是很少的,總的收支狀況恐怕是入不敷出。
海水中的大部分鹽的確是“淡水”的河流帶來的。我們前面提到,最初的海洋的水量遠不及現(xiàn)在的海洋,同時最初的海水含有的鹽份也很少,口味可能僅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喝的淡水。但是,自從地球上的第一場雨從天而降,開始沖刷年輕的陸地表面,海水的鹽度就改變了。雨水在數(shù)以億計的時間里敲擊著裸露的巖石,破壞巖石的結構,將礦物質溶解并帶走。這些礦物質包括氯化鈉、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鈣、硫酸鉀等,也就是化學家們所定義的鹽。這些鹽隨著地面的水流向低處遷移,諸多的水流匯聚為浩浩蕩蕩的大江大河,并最終注入大海。從古到今,海洋中不斷補充著來自陸地的鹽。 然而,河流帶來鹽的同時,也將大量的淡水帶到了海洋中,因此單憑河流注入這一個因素,并不能使海水變咸。海洋中鹽的濃度增加,還依賴普照萬物的太陽將海水蒸發(fā)。太陽光的能量被海水吸收后,海水表面的溫度升高,使水變成水蒸氣的趨勢增強了。水在蒸發(fā)的過程中,由液態(tài)變成了氣態(tài),卻將原來所含有的鹽份留在海水中,并不帶走。而海面上的水蒸氣卻在風的催促下背井離鄉(xiāng),運動到陸地的上空,當它與一團冷空氣遭遇時,水蒸氣又變成了小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滴落向地面,形成了降雨。降雨給鹽份搬運工程又增加了一批生力軍,一個新的循環(huán)過程開始了。正是在海洋與陸地之間水循環(huán)的過程中,海洋中鹽的濃度越來越高。
海水為什么是咸的?
海水為什么是咸的?它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咸?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沒有一個共同的觀點。
海水之所以咸,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那么這些鹽類究竟從哪里來的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來由于水流侵蝕了地表巖石,使巖石的鹽分不斷在溶于水中。這些水流再匯成大河流入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31623632海中,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fā),鹽分逐漸沉積,時間長了,鹽類就越積越多,于是海水就變成咸的了。如果按照這種推理,那么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咸。
有的科學家則另有看法。他們認為,海水一開始就是感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據(jù)他們測試研究發(fā)現(xiàn),海水并沒有越來越咸,海水中鹽分并沒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個地質的歷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不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所以是咸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來的因素。海水中的鹽分不僅有*上的鹽類不斷流入到海水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fā),海底巖漿溢出,也會使海水鹽分不斷增加,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shù)學者的贊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以死海為例指出,盡管海洋中的鹽類會越來越多,但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的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發(fā)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海水中的一部分鹽來自它對海底的巖石和沉積物的溶解。不過由于海洋中同樣有大量的物質,由于各種原因沉到海底,比如海洋生物死后遺骸墜落海底,所以海洋中的鹽也會返還給海底的沉積物。因此,靠溶解海底得到的鹽份是很少的,總的收支狀況恐怕是入不敷出。
海水中的大部分鹽的確是“淡水”的河流帶來的。我們前面提到,最初的海洋的水量遠不及現(xiàn)在的海洋,同時最初的海水含有的鹽份也很少,口味可能僅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喝的淡水。但是,自從地球上的第一場雨從天而降,開始沖刷年輕的陸地表面,海水的鹽度就改變了。雨水在數(shù)以億計的時間里敲擊著裸露的巖石,破壞巖石的結構,將礦物質溶解并帶走。這些礦物質包括氯化鈉、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鈣、硫酸鉀等,也就是化學家們所定義的鹽。這些鹽隨著地面的水流向低處遷移,諸多的水流匯聚為浩浩蕩蕩的大江大河,并最終注入大海。從古到今,海洋中不斷補充著來自陸地的鹽。
然而,河流帶來鹽的同時,也將大量的淡水帶到了海洋中,因此單憑河流注入這一個因素,并不能使海水變咸。海洋中鹽的濃度增加,還依賴普照萬物的太陽將海水蒸發(fā)。太陽光的能量被海水吸收后,海水表面的溫度升高,使水變成水蒸氣的趨勢增強了。水在蒸發(fā)的過程中,由液態(tài)變成了氣態(tài),卻將原來所含有的鹽份留在海水中,并不帶走。而海面上的水蒸氣卻在風的催促下背井離鄉(xiāng),運動到陸地的上空,當它與一團冷空氣遭遇時,水蒸氣又變成了小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滴落向地面,形成了降雨。降雨給鹽份搬運工程又增加了一批生力軍,一個新的循環(huán)過程開始了。正是在海洋與陸地之間水循環(huán)的過程中,海洋中鹽的濃度越來越高。
海水為什么是咸的?
海水之所以咸,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那么這些鹽類究竟從哪里來的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來由于水流侵蝕了地表巖石,使巖石的鹽分不斷在溶于水中。這些水流再匯成大河流入海中,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fā),鹽分逐漸沉積,時間長了,鹽類就越積越多,于是海水就變成咸的了。如果按照這種推理,那么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咸。
有的科學家則另有看法。他們認為,海水一開始就是感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據(jù)他們測試研究發(fā)現(xiàn),海水并沒有越來越咸,海水中鹽分并沒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個地質的歷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不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所以是咸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來的因素。海水中的鹽分不僅有*上的鹽類不斷流入到海水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fā),海底巖漿溢出,也會使海水鹽分不斷增加,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shù)學者的贊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以死海為例指出,盡管海洋中的鹽類會越來越多,但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的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發(fā)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海水中的一部分鹽來自它對海底的巖石和沉積物的溶解。不過由于海洋中同樣有大量的物質,由于各種原因沉到海底,比如海洋生物死后遺骸墜落海底,所以海洋中的鹽也會返還給海底的沉積物。因此,靠溶解海底得到的鹽份是很少的,總的收支狀況恐怕是入不敷出。
海水中的大部分鹽的確是“淡水”的河流帶來的。我們前面提到,最初的海洋的水量遠不及現(xiàn)在的海洋,同時最初的海水含有的鹽份也很少,口味可能僅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喝的淡水。但是,自從地球上的第一場雨從天而降,開始沖刷年輕的陸地表面,海水的鹽度就改變了。雨水在數(shù)以億計的時間里敲擊著裸露的巖石,破壞巖石的結構,將礦物質溶解并帶走。這些礦物質包括氯化鈉、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鈣、硫酸鉀等,也就是化學家們所定義的鹽。e799bee5baa631333264663739這些鹽隨著地面的水流向低處遷移,諸多的水流匯聚為浩浩蕩蕩的大江大河,并最終注入大海。從古到今,海洋中不斷補充著來自陸地的鹽。
然而,河流帶來鹽的同時,也將大量的淡水帶到了海洋中,因此單憑河流注入這一個因素,并不能使海水變咸。海洋中鹽的濃度增加,還依賴普照萬物的太陽將海水蒸發(fā)。太陽光的能量被海水吸收后,海水表面的溫度升高,使水變成水蒸氣的趨勢增強了。水在蒸發(fā)的過程中,由液態(tài)變成了氣態(tài),卻將原來所含有的鹽份留在海水中,并不帶走。而海面上的水蒸氣卻在風的催促下背井離鄉(xiāng),運動到陸地的上空,當它與一團冷空氣遭遇時,水蒸氣又變成了小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滴落向地面,形成了降雨。降雨給鹽份搬運工程又增加了一批生力軍,一個新的循環(huán)過程開始了。正是在海洋與陸地之間水循環(huán)的過程中,海洋中鹽的濃度越來越高。
十萬個為什么 海水為什么是咸的
實際上,原始的海水并非一開始就充滿了鹽分,最初它和江河水一樣也是淡水。
但是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環(huán)運動,每年海洋表面有大量水分蒸發(fā),其中部分水分通過大氣運動輸送到陸地上空然后形成降水再落到地面上,沖刷土知壤,破壞巖石,把陸上的可溶性物質(大部分是各種鹽類)帶到江河之中,江河百川又回歸大海。
這樣,每年大約有30億噸的鹽分被帶進海洋,海洋便成了一切溶解鹽類的收容所。而在海水的蒸發(fā)中,收入的鹽類又不能隨水蒸氣升空,只得滯留在海洋之內。如此周而復始,海洋中的鹽類物質越積越多,海水也就變道得越來越咸。
海水是咸的,海水魚為什么不咸?
海水的咸味來源于氯和鈉,這兩種元素是構成鹽的主要成分,占海水中礦物含量的80%。但是我們食用的海魚卻沒有任何咸味,因為海魚具備專門的排鹽器官,這種器官是腮片中的泌氯細胞,它有很強的海水淡化能力,所以海魚喝下去的水已經接近淡水了。此外,魚還可以通過腎來 排出一些鹽分。魚在海水中生活,確實不斷有鹽e799bee5baa631333431366366分 通過海水進人魚的體內,而海魚強大的 排鹽能力始終使它們體內的鹽濃度低于海水。
其實,不管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體內都含有一定的鹽分。 淡水魚體液鹽分的濃度高于周圍的淡水環(huán)境。由于滲透作用,水就會不斷地從體外進入體內。 過多的水分使魚的腎臟加緊工作,不斷地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大量的水分。同時,魚鰓上的吸鹽細胞能夠向血液中增加鹽分,使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得以恒定,使淡水魚不淡。海水魚則有根據(jù)自身需要從海水中吸收某些離子的本領。 它們的細胞類似半透膜(只允許某種或某幾種分子進出的薄膜),用以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和滲透 調節(jié)。多數(shù)海洋動物與海水是等滲壓的,只有生物體自身所需要的離子才可以通 過
其他則不能通過。有些離子海水中含量很多,但它們并不十分需要,所以吸收的就不多。有些離子在海水中的含量很少,但它們卻非常需要,因而就吸收得很多。組成氯化鈉 的氯離子和鈉離子在海水中含量雖多,對海水魚類來說,需要得不太多,因而在 體內含量很少。這樣,海洋生物的肉也就不像海水那么咸了。另外,海水魚類為了維持水、鹽分的平衡,它們能吞飲大量海水,然后,用鰓上的泌鹽細胞消除過量的鹽分,同時,腎小體很小或者完全消失,這樣可以減少濾 液,防止失水,因此,體液的正常濃度不受海水的影響。
所以,海水魚并不咸。 簡單地說,這種現(xiàn)象是魚類自身的結構同環(huán)境相適應的結果
在沙漠中,但體內并不含沙子是一個道理。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0731-84117792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