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方法:
真菌性足菌腫 由條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目前報告的已有16種之多,如馬杜拉足腫菌、波氏足腫菌等。近年來發(fā)現皮膚癬菌如奧杜盎、羊毛樣、鐵銹色小孢子菌及石膏樣、斷發(fā)、疣狀與紫色毛疣菌也可引起足菌腫病變。
放線菌性足菌腫由放線菌屬的巴西奴卡菌和馬杜拉放線菌等8種引起。病原菌不同還表現在顆粒大小、硬度和顏色的不同,如馬杜拉足腫菌顆粒一般0.5mm大小,無菌鞘,質硬,黑色;而波氏足腫菌顆粒1mm大,有菌鞘,質軟,黃白色;馬杜拉放線菌顆粒一般大于0.5mm,質軟,有菌鞘,黃白色;而巴西奴卡氏菌顆粒0.5mm大,可有菌鞘,質軟,色白;只有白利梯足腫菌顆粒為紅色。
發(fā)病機制 本病常因外傷后接種入體內,感染開始為丘疹或深部結節(jié)。結節(jié)逐漸擴大融合成腫塊,化膿形成瘺管,自體外排出膿液,損害可愈合、消散,以后又反復出現臨床癥狀。是由自然環(huán)境中的真菌或放線菌侵入真皮深層或皮下組織而引起的,以菌體包裹形成顆粒為特征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皮膚和皮下組織具瘺管的化膿性肉芽腫,可見典型顆粒。顆粒周圍有中性粒細胞和其他炎癥細胞浸潤。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0731-84117792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