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視移動端 視頻1 視頻21 視頻41 視頻61 視頻文章1 視頻文章21 視頻文章41 視頻文章61 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 推薦39 推薦41 推薦43 推薦45 推薦47 推薦49 關(guān)鍵詞1 關(guān)鍵詞101 關(guān)鍵詞201 關(guān)鍵詞301 關(guān)鍵詞401 關(guān)鍵詞501 關(guān)鍵詞601 關(guān)鍵詞701 關(guān)鍵詞801 關(guān)鍵詞901 關(guān)鍵詞1001 關(guān)鍵詞1101 關(guān)鍵詞1201 關(guān)鍵詞1301 關(guān)鍵詞1401 關(guān)鍵詞1501 關(guān)鍵詞1601 關(guān)鍵詞1701 關(guān)鍵詞1801 關(guān)鍵詞1901 視頻擴展1 視頻擴展6 視頻擴展11 視頻擴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資訊1 資訊501 資訊1001 資訊1501 標簽1 標簽501 標簽1001 關(guān)鍵詞1 關(guān)鍵詞501 關(guān)鍵詞1001 關(guān)鍵詞1501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手機 - 正文

詩經(jīng)賞析:螽斯

來源:懂視網(wǎng) 責編:小OO 時間:2020-03-16 19:40:02
導讀詩經(jīng)賞析: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翻譯過來就是蟈蟈張翅膀,群集低飛翔埃你的子孫多又多,家族正興旺埃蟈蟈張翅膀,群飛嗡嗡響埃你的子孫多又多,世代綿延長埃蟈螽(zhōng)斯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前兩句描寫,后兩句頌祝。而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是這首詩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最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宜爾子孫”的三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翻譯過來就是 蟈蟈張翅膀,群集低飛翔埃你的子孫多又多,家族正興旺埃 蟈蟈張翅膀,群飛嗡嗡響埃你的子孫多又多,世代綿延長埃 蟈

螽(zhōng)斯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前兩句描寫,后兩句頌祝。而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是這首詩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最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宜爾子孫”的三致其辭,使詩旨顯豁明朗;那么,六組疊詞的巧妙運用,則使全篇韻味無窮。《詩經(jīng)》運用疊詞頗為尋常,而《螽斯》的

選自:《詩經(jīng)》

首先,針對你說的古音,只能是中古音,因為上古音的調(diào)值已經(jīng)不可考。根據(jù)宋本廣韻 振: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diào)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眞 側(cè)鄰 章 眞A 平聲 眞 開口三等 臻 眞A tɕĭĕn cj

螽(zhōng)斯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前兩句描寫,后兩句頌祝。而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是這首詩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最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宜爾子孫”的三致其辭,使詩旨顯豁明朗;那么,六組疊詞的巧妙運用,則使全篇韻味無窮?!对娊?jīng)》運用疊詞頗為尋常,而《螽斯》的

羽,詵詵(shēn shēn)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zhōng)斯羽,薨薨(hōng hōng)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zhōng)斯羽,揖揖(yī yī)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螽斯,是先秦時代的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四句。

【讀音】:zhōng sī 【釋義】:綠色或褐色昆蟲,善跳躍,吃農(nóng)作物。 【造句】: 1、而由此產(chǎn)生的成語“螽斯衍慶”便成了喜賀子孫滿堂的吉祥 2、屬于直翅目、螽斯亞目、穴螽科,也叫灶馬蟋,斑灶馬。 3、螽斯衍慶千丁旺,顯達光明早讀書。 4、白天開

前兩句描寫,后兩句頌祝,以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為特色,是先民為祈求多子多福而吟唱的民歌。

張開翅膀。 出自國風-周南-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注釋: 1、螽(zhōng終)斯:或名斯螽,一種直翅目昆蟲,常稱為“蟈蟈”。一說“斯”為語詞。 2、詵(shē

擴展閱讀,以下內(nèi)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在詩經(jīng)國風中,螽斯,草蟲,阜螽是什么動物

螽斯應該是出自周南螽斯篇?螽斯的意思是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蝗蟲,還有草蟲、阜螽是出自召南草蟲篇,草蟲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蟈蟈,阜螽是現(xiàn)在的蚱蜢,還有樓主問的蘩,是出自周南采蘩篇的,蘩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白蒿,很開心用我知道的知識幫助你,如果有疑問,可以追問,共同學習

您好,請問您在詩經(jīng)螽斯中的揖揖讀jíjí還是讀yīyī?

讀jíjí

揖(jí集 古音)揖:會聚的樣子。揖為集之假借。

請問能否列舉一下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過的表達祝福的字或詞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既是承諾還可以用于對感情婚姻的祝福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祝人子孫眾多

  【賞析】

  “子孫”,是生命的延續(xù),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華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觀念,在堯舜之世已深入民心。《莊子·天地》篇有“華封人三?!钡挠涊d:堯去華地巡視,守疆人對這位“圣人”充滿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壽、富、多男子”。而再三頌?!耙藸栕訉O”的《螽斯》,正是先民這一觀念詩意地熱烈抒發(fā)。

  關(guān)于詩旨,《毛詩序》云:“《螽斯》,后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點出了詩的主旨,但拖了一個經(jīng)學的尾巴。朱熹《詩集傳》承毛氏之說。還作了“故眾妾以螽斯之群處和集而子孫眾多比之”的發(fā)揮,沒有貫徹其“《詩》作詩讀”的主張。對此,姚際恒一并認為“附會無理”(《詩經(jīng)通論》);方玉潤進而指出:詩人措詞“僅借螽斯為比,未嘗顯頌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讀者細詠詩詞,當能得諸言外”(《詩經(jīng)原始》)。確實不可泥求經(jīng)傳,而應就詩論詩。

  體會意象,細味詩語,先民頌祝多子多孫的詩旨,顯豁而明朗。就意象而言,飛蝗產(chǎn)卵孵化的若蟲極多,年生兩代或三代,真可謂是宜子的動物。詩篇正以此作比,寄興于物,即物寓情;“子孫眾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謂。就詩語而言,“宜爾子孫”的“宜”,有“多”的含義;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古文宜作■(上宀中多下一),竊謂宜從多聲,即有多義?!藸栕訉O’,猶云多爾子孫也?!倍M疊詞,除“薨薨”外,均有形容群聚眾多之意。易辭復唱,用墨如潑,正因心愿強烈。就詩篇編排而言,前篇《樛木》祝賀新婚幸福,此篇繼而祈頌多生貴子,不僅順理成章,或恐正是編者苦心所系。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前兩句描寫,后兩句頌祝。而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是這首詩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最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宜爾子孫”的三致其辭,使詩旨顯豁明朗;那么,六組疊詞的巧妙運用,則使全篇韻味無窮。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評曰:“詩只平說,難六字煉得甚新。”《詩經(jīng)》運用疊詞頗為尋常,而《螽斯》的獨特魅力在于:六組疊詞,錘煉整齊,隔句聯(lián)用,音韻鏗鏘,造成了節(jié)短韻長的審美效果。同時,詩章結(jié)構(gòu)并列,六詞意有差別,又形成了詩意的層遞:首章側(cè)重多子興旺;次章側(cè)重世代昌盛;末章側(cè)重聚集歡樂。由此看來,方氏的評語似可改為:詩雖平說,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煉得甚新,詩意表達圓足。另外,在朱熹《詩集傳》中,《螽斯》是比體首篇,故用以釋比。其實,通篇圍繞“螽斯”著筆,卻一語雙關(guān),即物即情,物情兩忘,渾然一體。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說是《詩經(jīng)》中不多見的象征性意象。

詩經(jīng)從第1-10首古詩

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寘 通:置)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兔罝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肅肅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肅肅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

(173人評分) 8.3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diào)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赪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望采納

古人為什么喜歡鳴蟲?

中國最早研究蟋蟀的專著《促織經(jīng)》(清朝刻版)

  倪方六

  進入秋天,大自然中最活躍的當屬鳴蟲。鳴蟲與古人的生活密切相聯(lián),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很多節(jié)候都是根據(jù)鳴蟲的表現(xiàn)來定義的。如立夏“螻蟈鳴”,夏至“蜩始鳴”,小暑“蟋蜂居壁”,立秋“寒蟬鳴”,秋分“蟄蟲坯戶”,霜降“蟄蟲咸俯”??那么,古人為什么對鳴蟲情有獨鐘?為什么將鳴蟲視為“靈蟲”?蟈蟈、蟋蟀、油葫蘆為什么被并稱為“三大鳴蟲”?促織、夜鳴蟲、地喇叭等別名是怎么來的?唐太宗李世民用蟲鳴治療失眠是傳說還是確有其事?南宋宰相賈似道為何被稱為“蟋蟀宰相”?

  古人為什么視鳴蟲為“靈蟲”?

  《詩經(jīng)·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古人對鳴蟲的關(guān)注在先秦時即已開始,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有多首詩寫過鳴蟲。《國風·豳風》的《七月》一詩就曾提到蟬、蚱蜢、蟈蟈、蟋蟀等多種鳴蟲。如,“四月秀?,五月鳴蜩”:陰歷四月份植物遠志結(jié)籽,五月蟬(知了)開始在樹上鳴叫。再如,“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陰歷五月蚱蜢開始伸腿鳴叫,蟈蟈則在六月動起了羽翅,秋七月田野里有很多蟋蟀,到八月份鉆到屋檐下,九月蟋蟀進門,十月鉆到床底。從《詩經(jīng)》的描寫可以看出,先秦時鳴蟲已融入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男女之情感。《國風·召南》里的《草蟲》一詩就曾借鳴蟲表達男女之間愛的感覺:“??翰莩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辈菹x??涸諉?校?乞燜拇υ詒奶?>夢醇?叫納先耍?鬧杏淺畈話材?。

  古人為什么喜歡鳴蟲?當然與其善鳴有關(guān),也有《草蟲》詩中那份纏綿和寄托,但更重要的是蟲子身上驚人的繁衍能力帶給古人的一種驚奇和想象。以螽斯(蟈蟈)為例,古人認為這是一種靈蟲,“一生百子”,是多子的化身,崇尚多子多福的古人自然對其十分迷信?!对娊?jīng)》中的《螽斯》就特別強調(diào)了“宜爾子孫”一語:“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毕X蟈張開翅膀,在低空群飛;子孫眾多,預示家族興旺。

  古人因此認為“螽斯衍慶”。而繁殖能力超強,這是自然界中“蟲家族”的共同特點,即便令人討厭的蚊蠅都有這本事,所以古人專門用表示子嗣眾多的“昆”字來定義“蟲家族”,稱為“昆蟲”。

  古人如何賞鳴蟲?

  《開元天寶遺事》:

  “以小金籠捉蟋蟀”“夜聽其聲”

  古人喜歡鳴蟲,進而形成了一種濃濃的“蟲趣”和豐富的“蟲文化”。

  自然界善鳴的蟲子很多,古人最喜歡的主要有蟬、蟋蟀、蟈蟈、扎嘴、油葫蘆、金鈴子等,多屬昆蟲綱中的“直翅目”。

  從史料記載來看,蓄養(yǎng)鳴蟲最先似乎是在皇帝后宮流行的。據(jù)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宮就流行賞鳴蟲:“每至秋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于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蓖跞试H缟纤浛梢哉f是中國最早的玩蟲記載,有人因此推測中國人玩蟲始自唐朝,也可能更早。

  王仁裕所記是否可靠?應該不虛,后宮深似海,“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而唐玄宗的嬪妃尤苦。據(jù)白居易《新樂府·上陽白發(fā)人》詩原注,天寶五載以后,楊貴妃專寵,對其他嬪妃們來說,金籠里的蟲鳴無疑是賴以打發(fā)孤寂無聊日子的一種方式。

  民間認為蟲鳴可治療失眠癥。傳說,唐太宗有失眠苦惱,畫家閻立本奏入眠秘方——夜聽蛐蛐,果然見效,從此唐朝后宮蓄養(yǎng)蛐蛐成風。蛐蛐即蟋蟀,是古人蓄養(yǎng)的主要鳴蟲之一,與蟈蟈、油葫蘆并稱為中國“三大鳴蟲”,促織、夜鳴蟲、地喇叭等別名皆因其鳴聲而來。

  蟬鳴也是古人喜歡聽的一種叫聲,唐詩中有大量的詠鳴蟬詩句,連唐太宗李世民都寫過一首著名的鳴蟬詩《賦得弱柳鳴秋蟬》:“散影玉階柳,含翠隱鳴蟬。微形藏葉里,亂響出風前?!碑斈晏崎L安還出現(xiàn)了養(yǎng)鳴蟬“斗聲”之風,以蟬的鳴聲長短來賭輸贏。

  為了讓鳴蟲根據(jù)人的需要來鳴叫,古人發(fā)明了不少“誘叫”之術(shù),利用鳴蟲對異物、異體、聲、溫、光等敏感的現(xiàn)象,誘發(fā)蟲鳴。如在雄蟲中放進雌蟲,為了表現(xiàn),雄蟲就會使勁地鳴叫。為了聽到理想的蟲鳴,有人還在鳴蟲的翅膀上點藥,鳴聲就會改變,行話稱作“藥叫”,這在明清兩朝的京城蟲家中間很流行。

  古人“斗蟲”始于何時?

  《負喧雜錄》:

  “斗蟄之戲,始于天寶間”

  除了欣賞美妙的蟲鳴,古人的“蟲趣”還有看蟲形、觀蟲勢。什么樣的蟲子最好,怎么看出是好蟲?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luò)流行語來說就是給蟲子“約架”,古人叫作“斗蟲”。

  斗蟲,是古代玩蟲者最熱衷的活動,讓自己蓄養(yǎng)的鳴蟲“互斗”,與朋友的鳴蟲“賽斗”,是古代斗蟲的兩種主要方式。斗蟲以斗蟋蟀最為出名,以賽斗最為流行。一般認為,“斗蟲”也是從唐朝宮中開始的。“真青猛戰(zhàn)大紅袍”的民間故事,說的就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宮中設(shè)蟋壇,比斗蟋蟀之事。

  南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記載:“斗蟄之戲,始于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這里的“蟄”,就是蟋蟀。

  斗蟋蟀往往從大暑節(jié)氣玩起,一直玩到深秋。斗蟲起初是圖個好玩,后來漸漸變壞了——通過斗蟲*。南宋姜夔詠蟋蟀詞《齊天樂》前面的小序稱:“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

  南宋時最會斗蟋蟀的高手當屬官居宰相高位的賈似道,中國最早的一部研究蟋蟀專著《促織經(jīng)》就是他寫的,賈似道因此有了“蟋蟀宰相”的外號,民間戲稱他為“賈蟲”。

  到明清時,斗蟋蟀之風刮遍全國各地,尤以京城玩蟲最負盛名。據(jù)明劉侗、于奕《帝京景物略》,秋七月京城有風俗:“是月始斗促織,壯夫士人亦為之。斗有場,場有主者,其養(yǎng)之又有師,斗盆筒罐,無家不貯焉?!倍废x被老北京視為“京秋雅戲”。宮里斗蟲更是熱鬧,連不少太監(jiān)都是斗蟲高手。明劉若愚《酌中志》記載:“是月(秋七月)也,吃鰣魚為盛事。賞桂花,斗促織。善斗者,一枚可值十余兩不等。各有名色,以*求勝也?!?/p>

  到清朝時,斗蟲甚至成了民間的一種謀生手段,俗稱“露天職業(yè)”。斗蟲隊伍也擴大了,除了蟋蟀,蟈蟈、黃鈴等也爬進了“斗場”。

  古人所玩鳴蟲都是從哪來的?

  《促織經(jīng)》:

  “初秋時,于綠野草菜處求之”

  有玩家認為,玩鳴蟲的最大樂趣并不在“聽”,也不在“斗”,而在“捉”。捉蟲有“晝捕”與“夜捕”兩種。晝捕就是白天捉蟲,一般在午后進行,順著蟲鳴而去。夜捕則是從晚飯后開始,尤以下半夜最易得手,此時蟲鳴最起勁。但夜捕想得到好蟲不易,善捕鳴蟲的行家圈內(nèi)稱“蟲把式”,他們會在夜晚聽野外蟲鳴,記清方位,等白天去捕,如蟋蟀這類鳴蟲愛伏于碎磚瓦片縫隙,或是枯葉下面,一般翻開瓦片后多半能捉到。

  南宋賈似道《促織經(jīng)》中的“捉促織法”對如何捉蟋蟀做過具體描述:“凡捉促織,必將著竹筒過籠。初秋時,于綠野草菜處求之;中秋時,須在園圃垣墻之中側(cè)耳昕其聲音,然后覓其門戶。果是促織所在,用手啟其門戶,以尖草掭求其出。若不肯出窩者,或?qū)⑺嘤诟C中,躍出??”而且,捉蟲也要講究時機。就捕捉蟋蟀來說,一般立秋過后方成蟲,有經(jīng)驗的蟲把式不會在這時下手,而是讓蟲再長壯實一些,在處暑前后再行動,一直到白露,都是捕捉秋蟲的適宜時段。

  捉蟲并不難,但是想捉到理想的“好蟲”不易?!洞倏椊?jīng)》稱:“出于草土者,其身則軟;生于磚石者,其體則剛;生于淺草、瘠土、磚石、深坑、向陽之地者,其性必劣?!蓖嫦x圈有“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的說法。

  由于捉到好蟲很難,于是古人想到了“養(yǎng)蟲”?!梆B(yǎng)”有“喂養(yǎng)”與“種養(yǎng)”之分,喂養(yǎng)是蓄養(yǎng)捉來的成蟲,這是玩蟲的基本功,能“種養(yǎng)”鳴蟲才是水平。所謂“種養(yǎng)”就是人工繁殖鳴蟲,這是明朝人的發(fā)明?!兜劬┚拔锫浴酚涊d:“(促織)今都人能種之,留其鳴深冬。其法,土于盆,養(yǎng)之,蟲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灑綿覆之,伏五六日,土蠕蠕動??”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詠柳古詩鑒賞 石壕吏詩詞鑒賞 古詩詞鑒賞:使至塞上 涼州詞詩歌朗誦 詩詞鑒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春夜喜雨詩詞鑒賞 渡荊門送別詩詞朗誦 山中詩詞鑒賞及解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古詩詞朗誦 山居秋暝詩歌賞鑒 植樹節(jié)具體是幾月幾日 短歌行詩詞朗誦及解析 渭城曲古詩詞鑒賞 送友人詩詞解析 唐詩朗誦:秋興八首(其一) 九日齊山登高詩歌品鑒 六一兒童節(jié)一般送什么禮物 教師節(jié)具體是幾月幾日 鳥鳴澗詩詞鑒賞 望岳詩詞朗誦 正月初二有什么習俗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詞鑒賞 送別詩詞朗誦 詩歌朗誦:登高 唐詩賞析:月夜憶舍弟 元宵節(jié)有什么習俗 過故人莊唐詩講解 蜀中九日詩詞鑒賞 垂柳詩詞鑒賞 樂游原詩詞鑒賞 贈花卿唐詩朗誦 正月古詩詞鑒賞 夜雨寄北唐詩朗誦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詩詞鑒賞 滕王閣詩詩詞鑒賞 登金陵鳳凰臺詩歌鑒賞 詩詞朗誦:古朗月行 夜宿山寺 詩經(jīng)芣苢品鑒 古代詩歌鑒賞:黍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