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是中國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間去世,時間約在1433年,當時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 擴展
您能介紹一下鄭和這個人嗎?
出生地: 云南昆陽 原名:馬三保 民族: 回族 出生日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 宣德八年1433年 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jiān),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
鄭和,明朝初年的太監(jiān),云南人,著名航海家、外交家。14歲的他經(jīng)宮中指派,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永樂二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jiān)。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zhàn),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一項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鄭和,回族,祖先來自西域,云南昆陽人。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三寶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jiān),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寶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2為燕
鄭和在歷史上有什么成就呢?
鄭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jiān),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zhàn)功。永樂
鄭和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jīng)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再次貫通了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鄭和率領(lǐng)明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據(jù)估計,鄭和下西洋期間,明朝擁有的全部航海船舶,應不少于3800艘,超過當時歐洲船只的總和。
鄭和是一個武功高強的太監(jiān)。幫助朱棣清君側(cè)取得皇位時戰(zhàn)功赫赫。他的武功秘籍就是《葵花寶典》。
鄭和下西洋建立了哪些功績?
鄭和(1371年? - 1433年[1]), 本姓馬,世稱“三保太監(jiān)”[2][3](又作“三寶太監(jiān)”[4]),云南昆陽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qū)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太監(jiān),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其目的是宣揚國威,向外示富。當然,從正面的意義上講,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和國家需要出發(fā)。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推行和平外交,穩(wěn)定東南亞國際秩序。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傳播中華文明。開拓海洋事業(yè),鋪平亞非航路。
鄭和是云南昆陽人,乳名三寶。鄭和本姓馬,云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xiāng)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鄭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
擴展閱讀,以下內(nèi)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鄭和是什么時期人物
鄭和,本姓馬,小名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回族。鄭和約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guī)。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明朝統(tǒng)一云南戰(zhàn)爭后,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鄭和是怎么樣的歷史人物?
鄭和是云南人,小名三保。鄭和本姓馬,云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xiāng)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鄭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隊于1253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區(qū)的大理國,征服了當?shù)馗髅褡?,并?276年設(shè)置云南行省,派鄭和的先世——回族人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統(tǒng)治云南。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為阿拉伯語音譯,“賽典赤”是貴族的稱呼,“贍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爾”是其本名,意為長壽。由于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治理云南政績顯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咸陽王”。鄭和的曾祖父拜顏是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第五子的長子。后來,鄭和的祖父從母姓,改姓馬。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以長兄之長子馬文銘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后裔至今已傳21代 另據(jù),《鄭和家譜》中的“馬公墓志鉻”,系永樂三年(1405年),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所撰寫。銘文從鄭和曾祖拜顏始敘其世系,祖父、父親姓“馬”,名哈只,其父馬哈只有子二人,長文銘,次鄭和,另有姊妹四人。關(guān)于鄭和,家譜中說他“本姓馬,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御書‘鄭’字,賜以姓”。家譜還說他“以兄文銘之子立嫡,名賜”,說明了鄭和作為太監(jiān)而有后裔的淵源。家譜以鄭和為一切祖,賜即二世祖。鄭和后裔有兩大支系,一個支系的后裔在江蘇南京,另一個支系的后裔在云南,還有一個分支在泰國清邁。泰國支系是清朝末年,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離開云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國清邁,現(xiàn)有后裔三十多人,鄭崇林主持興建了清邁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門楣上那塊用純金鍛造的牌匾也是從云南用馬幫馱來的 南京鄭和后裔的命名順序“大尚存忠孝,積厚流自寬,藩衍更萬代,家道泰而昌”。 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guī)。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鄭和本人也在航海時派遣一支船隊進入麥加朝覲。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明朝統(tǒng)一云南戰(zhàn)爭后,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鄭和是什么樣的人?
民族英雄 前無古人 勇于探索 充滿智慧 臨危不懼 勇敢 遇到困難鎮(zhèn)定自若 的人 (lszg)
鄭成功和鄭和是一個人嗎?
鄭成功和鄭和不是一個人。但他們都是中國的歷史偉人,鄭成功是明末清初福建人,民族英雄,主要功績是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
鄭和是明朝初年云南人,明成祖朱棣的司禮太監(jiān),是中國最著名的航海家,曾七下西洋,威名遠播世界。
一、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jiān)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lǐng)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骨?,成為南明后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zhàn)優(yōu)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二、鄭和
鄭和(1371年 - 1433年),明朝太監(jiān) ,云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一說本姓馬,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朱棣皇帝對鄭和的人品、才能、知識有充分的了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zhàn),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鄭和本人所具備的素質(zhì)和條件適合于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率領(lǐng)船隊下西洋。
鄭和是什么人?
鄭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jiān),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zhàn)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jiān)。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jiān)。
中文名: 鄭和
民族: 回族
出生地: 云南昆陽
出生日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 宣德八年1433年
職業(yè): 航海家、外交家、武術(shù)家
信仰: 伊斯蘭教
主要成就: 鄭和下西洋
曾用名: 本姓馬,小字三保
朝代: 明朝
鄭和簡介
鄭和是云南人,小名三保。和本姓馬,云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xiāng)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鄭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隊于1253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區(qū)的大理國,征服了當?shù)馗髅褡?,并?276年設(shè)置云南行省,派鄭和的先世——回族人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統(tǒng)治云南。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為阿拉伯語音譯,“賽典赤”是貴族的稱呼,“贍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爾”是其本名,意為長壽。由于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治理云南政績顯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咸陽王”。鄭和的曾祖父拜顏是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第五子的長子。后來,鄭和的祖父從母姓,改姓馬。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以長兄之長子馬文銘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后裔至今已傳21代。
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guī)。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鄭和本人也在航海時派遣一支船隊進入麥加朝覲。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明朝統(tǒng)一云南戰(zhàn)爭后,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為何要挑選鄭和為下西洋總兵正使呢?
這是由于朱棣皇帝對鄭和的人品、才能、知識有充分的了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zhàn),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鄭和本人所具備的素質(zhì)和條件適合于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率領(lǐng)船隊下西洋首先,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zhàn),具有軍事指揮才能。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在明軍中長大,后轉(zhuǎn)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后,經(jīng)受了戰(zhàn)火考驗,跟著朱棣參于“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zhuǎn)戰(zhàn)南北,經(jīng)歷數(shù)次重大戰(zhàn)役,具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jiān)”軍銜,將二萬余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鄭和下西洋中的幾次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確保了這幾次軍事行動的成功。
第二,鄭和知識豐富,熟悉西洋各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鄭和下西洋前,鄭和曾出使暹羅、日本,有進行外交活動經(jīng)驗。特別是永樂二年出使日本,通過鄭和的外交活動,使得日本國主動出兵清剿在中國沿海的倭寇,并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guān)系,簽訂貿(mào)易條約。這些外交成果使朱棣皇帝十分滿意,并為下西洋解除了后顧之憂。正是由于鄭和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才促使朱棣皇帝把下西洋重任交托給鄭和。在鄭和下西洋途中,鄭和不辭辛勞,往返于西洋各國之間,妥然處理各種外交事務,解決了一系列棘手問題,化解了矛盾,穩(wěn)定了國際關(guān)系,提高了中國威信。這充分證明鄭和嫻熟的外交手腕和卓越的外交才能。
第三,鄭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識。鄭和從小就從其父親那里得到有關(guān)的航海知識,熟悉海洋,響往航海。在鄭和擔任內(nèi)宮監(jiān)太監(jiān)時,營造宮殿,監(jiān)造船舶,有造船經(jīng)驗。在鄭和下西洋前,鄭和進行了兩次較遠距離的海上航行,增加了航海知識,積累了航海經(jīng)驗,為下西洋遠航打下了基礎(chǔ)。在下西洋途中,鄭和通過航海實踐,不斷地豐富航海知識,積累航海經(jīng)驗,提高航海技術(shù),使他能率領(lǐng)船隊,完滿地完成下西洋遠航任務。
第四,鄭和身份特殊,他是伊斯蘭教徒,熟悉伊斯蘭教教義、教規(guī)和宗教習俗。鄭和又是佛家*,他自稱是“奉佛信官”“菩薩戒*”,他熟悉、尊重佛教。而鄭和下西洋途經(jīng)的國家、地方,不是信奉伊斯蘭教,便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于溝通相互關(guān)系,贏得西洋國家人民的贊譽。這對于鄭和能出色地完成下西洋也有一定幫助鄭和過人的膽識、聰明的才智、健康的體魄、踏實的作風、廣闊的胸懷,這些個人素質(zhì)使鄭和具備了作為龐大船隊統(tǒng)帥和指揮員的條件。
正是由于鄭和自身條件和所具備的才能、素質(zhì)才為朱棣皇帝所賞識,并委于重任,成為下西洋船隊的統(tǒng)帥。鄭和不負重望,出色地完成遠航任務。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馬三保出生于云南昆陽州(今晉寧縣)寶山鄉(xiāng)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歲 明軍征云南。馬和父親馬哈只去世。馬三保被擄入明營,遭宮刑*。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歲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選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樂二年 甲申) 33歲 馬三保因戰(zhàn)功顯赫,獲成祖賜姓"鄭"的殊榮,從此改稱鄭和,并擢拔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歲 奉成祖命,鄭和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jīng)太倉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1407年10月13(永樂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歲 回國后,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樂七年 己丑) 38歲 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樂十一年 癸己) 42歲 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樂十五年 丁酉) 46歲 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樂十九年 辛丑) 50歲 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歲 鄭和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歲 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隊回國,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988.html?wtp=tt#2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