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的由來
來源:懂視網(wǎng)
責編:小OO
時間:2022-04-01 12:04:40
印刷術的由來
西漢晚期已出現(xiàn)紙張,但那時的紙張纖維粗糙,著墨性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作包裹、襯墊之物,也有偶爾在包裝紙上寫字記事的現(xiàn)象,如懸泉(或者是居延)遺址發(fā)現(xiàn)寫有藥名的紙張。造紙技術先是借鑒中國早已成熟的繅絲技術,把纖維物質浸于水搗碎以分散纖維,將碎纖維撈出攤涼而成,纖維粗、紙質厚,書寫性能差,未能廣泛用作書寫材料。東漢和帝時的蔡倫改革造紙法,制出薄而均勻、纖維細密的新型紙,大大提高了紙的書寫性能,紙的主要用途才被轉向書寫。
導讀西漢晚期已出現(xiàn)紙張,但那時的紙張纖維粗糙,著墨性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作包裹、襯墊之物,也有偶爾在包裝紙上寫字記事的現(xiàn)象,如懸泉(或者是居延)遺址發(fā)現(xiàn)寫有藥名的紙張。造紙技術先是借鑒中國早已成熟的繅絲技術,把纖維物質浸于水搗碎以分散纖維,將碎纖維撈出攤涼而成,纖維粗、紙質厚,書寫性能差,未能廣泛用作書寫材料。東漢和帝時的蔡倫改革造紙法,制出薄而均勻、纖維細密的新型紙,大大提高了紙的書寫性能,紙的主要用途才被轉向書寫。
1、西漢晚期已出現(xiàn)紙張,但那時的紙張纖維粗糙,著墨性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作包裹、襯墊之物,也有偶爾在包裝紙上寫字記事的現(xiàn)象,如懸泉(或者是居延)遺址發(fā)現(xiàn)寫有藥名的紙張。造紙技術先是借鑒中國早已成熟的繅絲技術,把纖維物質浸于水搗碎以分散纖維,將碎纖維撈出攤涼而成,纖維粗、紙質厚,書寫性能差,未能廣泛用作書寫材料。東漢和帝時的蔡倫改革造紙法,制出薄而均勻、纖維細密的新型紙,大大提高了紙的書寫性能,紙的主要用途才被轉向書寫。
2、紙張薄而軟,使得書法練習者們想出仿照印章蓋印拓印碑文方法,帶回家模仿,即拓片方式。紙的發(fā)明,使拓印成為可能,使每個書吏都能練就一手好字,也造就了三國及晉代大批書法家的出現(xiàn)。西文字母文字結構簡單、字母數(shù)量少而且用硬筆書寫,可以寫得很花哨,但無藝術可言。人們寫好幾十個字母后,就可以大量寫字,沒有拓片模仿他人字跡的需求,紙能寫字就行了,沒有對造紙術的需求,所以西方人沒有發(fā)明造紙術的社會基礎。
3、科舉制度,萌發(fā)于南北朝,開始于唐朝,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傳播好的文章的要求又在社會上出現(xiàn),專業(yè)抄書匠們?yōu)榱舜罅繌椭坪梦恼?,仿照拓片技術大量復印,后又結合印章陽文反書法,創(chuàng)制雕版印刷術。其出現(xiàn)的年代大約在盛唐至中唐之間,盛行于北宋,最后由布衣畢昇發(fā)明泥活字而成熟。
聲明:本網(wǎng)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0731-84117792 E-MAIL:11247931@qq.com
印刷術的由來
西漢晚期已出現(xiàn)紙張,但那時的紙張纖維粗糙,著墨性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作包裹、襯墊之物,也有偶爾在包裝紙上寫字記事的現(xiàn)象,如懸泉(或者是居延)遺址發(fā)現(xiàn)寫有藥名的紙張。造紙技術先是借鑒中國早已成熟的繅絲技術,把纖維物質浸于水搗碎以分散纖維,將碎纖維撈出攤涼而成,纖維粗、紙質厚,書寫性能差,未能廣泛用作書寫材料。東漢和帝時的蔡倫改革造紙法,制出薄而均勻、纖維細密的新型紙,大大提高了紙的書寫性能,紙的主要用途才被轉向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