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初中生優(yōu)秀讀后感怎么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儒林外史初中生優(yōu)秀讀后感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描寫,首先可以描寫這本書講了哪些內容,第二個就是要描寫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哪些知識,第三個要描寫這本書蘊含了哪些道理。
儒林外史初中生優(yōu)秀讀后感一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度辶滞馐贰钒唁h芒射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而且是客觀的、寫實的,現在讀來,仍感嘆不已。
在當時認為舉業(yè)高于一切,于是讀書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認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隱藏在這種心理背后的丑態(tài)被折射了出來,君不見那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可是當他們考取了功名,真正為老百姓做事,當一個好官的又有幾人呢?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么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著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但與他們相比開頭出現的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游離于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丑態(tài)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
而那些有錢的財主們卻又為富不仁。貢生嚴致中是橫行鄉(xiāng)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jiān)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著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xiāng)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這林林總總的丑態(tài)也正說明了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初中生優(yōu)秀讀后感二
自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頒布了科舉錄取的規(guī)則: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用《四書》、《五經》、八股文作為考試內容。當晚,天上就出現了“貫索犯文昌”的奇觀。隨后,一百多個小星星向東南方向墜去。
貫索象征牢獄,文昌象征文運,古人以天比人,“貫索犯文昌”,預示文人有災,而后則是老天降下一伙星君維持文運。王冕不愧為奇才,縱觀《儒林外史》,的確與之相符……
科舉在明代的確危機四伏。文人為了參加科舉、中進士及第,不擇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寫八股文這一條做官的途徑,把其他的處世準則看輕了。于是,有些人不滿于此規(guī)章制度,走出了這個名叫“科舉”的怪圈,涌現出了一批可能當時被眾人所誤解的名士——虞博士,淡泊名利,進士及第卻絲毫不留戀官場;杜少卿,樂善好施,看重道義,對官人們嗤之以鼻;鳳四老爹,為人行俠仗義……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雖然如此,但有些人對他們并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大人批判為“杜家第一敗家子”、“專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這些下等人來往,沒有一個正經朋友”甚至連杜少卿的父親這樣愛民如子的太守,也在他嘴里變了味兒:“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只想討好百姓,‘敦孝悌,勸桑農’之類古文里假大空的客套話經常掛在嘴邊上,惹得上司不高興,官也丟了?!睘槭裁炊派偾渥尭叽笕巳绱丝床黄?原因也是他親口說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實學,就應該中舉當官,征辟算什么正道?”對,原因還是科舉!中舉,甚至進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頭地,這才是當時民眾的普遍看法,書中就有證據:馬先生告誡匡超人“要以舉業(yè)為主”“人生在世,只有舉業(yè)可以出頭,沒了舉業(yè),就一事無成”;魯編修教育女兒“要是八股文不好,沒有講究,不管你做什么東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禪、邪門歪道!”所以,隨后該才女評價蘧公孫“誤了我的終生”也不足為奇了。科舉對當時的人真的很重要,“周進倒龍門”、“范進中舉”就是很好的證明。
既然科舉對當時的人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只要剖析一下科舉,就能知道該時間段的歷史潮流??婆e對外在的危害開篇就提到了,那么科舉自身有沒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進試卷的周進在書中的一段話:“原來他的文字得看好幾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處,可見世上的糊涂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評價一針見血,充分地揭露了科舉自身的黑暗面。中舉可以出人頭地,那么還有別的方法嗎?書上有一段有趣的對話:景江蘭說:“你們所說的考科舉中進士,是為名,還是為利呢?”大家都說:“是為名。,”景江蘭說:“趙爺雖然沒有中進士,但外面的詩選上刻著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進士的名聲大得多呢!”眾人都笑了。讀到這兒,我也笑了。
不管從隨到清活了兩千多年的老壽星——科舉,對古人有多么深重的危害,那也都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希望現在的素質教育能早些完成,這既能幫助學子們脫離學習的苦海,也能幫助國家培養(yǎng)時代的棟梁!
坐在書桌旁,打開清秀的《儒林外史》,任憑書香溢滿整個院落。書香伴著我的思緒,,輕輕地、自由地飛翔,擷一朵知識的彩云,牢牢地貼在心間?!度辶滞馐贰罚娴慕o了我很多,很多……
儒林外史初中生優(yōu)秀讀后感三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最成功的諷刺小說之一,共五十六回,成書于清乾隆時期,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官場十分有趣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的是范進中舉。范進考了一輩子官,直到年老時才考上舉人,這個故事從基本現象上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存在的弊端,一方面教育沒有像現在這么普及,很多人接受不到。而另一方面,在當時靠考取功名是唯一的人生出路,而科舉制度選拔的人數又十分有限,被有權有勢的人控制,老百姓家的孩子根本就沒有考取的可能。而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更是一個潑皮無賴、滿眼勢力的小人,人家范進沒中舉人時,對范進是又打又罵,而中了之后,對范進是畢恭畢敬,這充分顯示出一副小人嘴臉,也表明當時社會底層人們在科舉制度折磨下的精神面貌。
科舉制度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貪官污吏,像高要縣知縣湯奉,舉人張靜齋,監(jiān)生嚴致和,貢生嚴致中,這些人為非作歹,胡亂非為,殘酷剝削貧苦的老百姓,卻因為上邊有人撐腰,而不能受到法律的懲罰。這本書中對這些人做了細致的描寫,把他們的所作所為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讓人們更直接的認識到了古代貪官污吏的丑陋。這是這部小說的一大特點。
這部小說在結尾的部分寫了一些生活在腐朽勢力之外、不諳世事的奇人,他們都身懷絕技,卻都淡泊明志,不為丑陋的社會風俗所污。比如很會寫字的季遐年,不學古人的法帖,而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風格,一個很有富有的員外請他寫字,他卻認為這是侮辱他,而對員外破口大罵,而當他高興時卻又十分愿意為窮人寫字。像這樣的人,作者寫了很多,其實這些人身上都寄托著作者的某種愿望,是作者對現實社會中那些有著丑惡嘴臉和行為的人們的嘲笑和蔑視。作者在追求一種合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的社會行為底線,其實這也是在追求一種干凈的社會心里。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這本小說是吳敬梓耗盡二十年的心血寫出來的,這里面的故事每個都十分活潑,即使通過樸實的語言表述出來,仍好像就發(fā)生在我們的眼前,其實,這里面的故事都是作者親眼見到過的或者是確實發(fā)生過的,這與作者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系。
作者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但他本人卻從小養(yǎng)成了揮霍無度,而又蔑視官場的性格。后來他的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作者更是品嘗到了人世間的艱辛,同時也看到了官場的陰暗和腐敗,科舉制度培養(yǎng)出來的不是有才學有道德的謙謙君子,而是一幫榨取老百姓血汗、整天投身在陰謀詭計之中的社會寄生蟲,這深為吳敬梓痛恨,可能這就是作者寫這部小說的最初緣由。而他過去的經歷正好為他的寫作提供了素材,每一個現實中的官宦人物都成了他筆下的無惡不作的封建官僚。
這本書用最樸實的手法向人們展示了科舉制度的弊端,科舉制度充當封建禮教的幫兇,使人墮落,造成很多無辜生命遭受苦難的折磨。它把知識分子培育成一個又一個恪守封建禮教的迂腐的人,讓整個社會失去光彩。所以這本書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總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很好的小說,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而又發(fā)人深省,我讀了之后有很多收獲。
儒林外史初中生優(yōu)秀讀后感四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边@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yōu)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fā)垂髫考到白發(fā)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么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yǎng),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yǎng)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余嘗讀吳文木之《儒林外史》,其書儒者之種.種,光怪陸離,眾生百態(tài),不一而足,或吝嗇,或迂腐,或勢利,或恬淡,或渾雅,比比皆是也。
吝嗇者如嚴監(jiān)生之屬,迂腐者如馬純上之類,勢利者則五河縣人之流也,恬淡者如莊征君,渾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筆,其歷歷者如在目矣。
儒林外史初中生優(yōu)秀讀后感五
《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于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并不是那么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于出頭,從他發(fā)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像周進哭號著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癡情并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fā)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后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后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么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后,因范進發(fā)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師名,中了科舉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xiāng)紳,都在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yōu)檎畟鞑タ婆e毒推波助瀾。跳出范進的故事,作者詳細描寫了臨死伸著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jiān)生和強搶人豬,用云片糕當藥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為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事實上不只這些人。還有舉著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還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戶為女婿范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馬上安排起來。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自己終日練習八股,后來因為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嘆。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系。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并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為了什么“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初中生優(yōu)秀讀后感六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如何處”。這是作者吳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詞。詞中抒發(fā)了作者功名富貴誰能看破的感慨。
在《儒林外史》這本書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劃了一些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讀書人”和一大批不學無術、道德敗壞卻自命風雅、裝腔作勢的所謂名士,也滿懷熱情地描繪了一些潔身自愛、崇尚禮樂、襟懷沖淡的真儒賢人。表達了作者對科舉制度的否定,對官僚集團厭惡,封建禮教的憎恨,對人民群眾的同情。
這本書仿佛將我們帶回那黑暗的時代:明朝時期,一群“讀書人”為功名富貴,不顧一切地去“奮斗”,最終逐漸在黑暗社會中腐蝕,例如五十多歲仍在應試的范進。50多歲僅是個童生,家中窮苦不堪,12月的天氣還穿著單衣服,"凍得直發(fā)抖"。范進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由于主試官周進的抬舉,應試及第。他喜不自勝出現了癲狂狀態(tài)。
我為這位人物感到遺憾。他是一個熱衷科舉,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全耗在科舉上,將中舉取得功名利祿當作唯一的奮斗目標,幾十年屢試不第,也不愿從事勞動養(yǎng)家糊口,其靈魂完全被科舉的鎖鏈縛住了。范進中了舉,雖然物質富有了社會地位提高了,但其靈魂完全被科舉毒化了。我對此表示不解:他們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為名?為利?這些答案在當時都是對的。他們目光短淺,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后只知享樂,不思進取,已經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了。
說到范進,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周恩來先生。在他的讀書時代,有一天,校長問大家為什么而讀書。同學們的答案眾說紛紜。校長又讓周恩來回答這個問題。周恩來回答道:“為中華崛起之而讀書?!?/p>
在我看來,周恩來先生是一位志向遠大,熱愛祖國,又勤奮的人。有像他這樣的人,中華何愁不崛起呢?
不過,《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遠離功名,天性孝悌,才華橫溢,相比于那些“讀書人”而言,這是一個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這個人物總算是給了我一些慰藉。因為在“池塘的淤泥里”,仍有幾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盡管他沒有遠大的志向,讀書也是為了充實自己,但從品質來講,他還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話說回來,什么東西讓“讀書人”如此癡迷?就是它——科舉制,一個從隋唐時期只是為了尋找更多的人以治國,到明朝成為“讀書人進步的階梯”,這其中的本質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在我看來,這種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個大泥潭,進去就很難再出來了,就連現代人都不一定。幸運的是,這種制度早已廢除?,F在,我國是應試教育,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考試是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
“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xiāng)……從今后,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結尾詞帶給了人們無盡的遐思,也給看完這本書的讀者帶來無盡的思考……
儒林外史初中生優(yōu)秀讀后感七
吳敬梓是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文學素質十分豐富。他學習認真、刻苦,頭腦聰穎,不讀死書,但卻屢次科舉不中。出身于清朝的他,潛移默化地對那個時代的親身感悟,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
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被扣上“吝嗇”這個別名的嚴監(jiān)生。
兩年前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老師手捧著課本,邊來回踱步邊瞄著課本,照著一行一行字念著。教室里,我們聽著老師講解的吳敬梓描寫的嚴監(jiān)生,時而交頭接耳談論,時而捧腹大笑。依稀記得老師在點評嚴監(jiān)生的片段時提到過,本文字里行間,每句話,每個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都能體會出嚴監(jiān)生吝嗇的性格,但全文都沒有出現過“吝嗇”二字。
這幾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對它有了一個更深刻的了解。再去品味嚴監(jiān)生的片段,也不難想象為何會出現這樣一番場景了。
嚴監(jiān)生在臨終之際,伸著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不為錢,不為地,就只是為了那區(qū)區(qū)兩莖燈草!恐浪費了油。直至趙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咽了氣。這一個行為實在是讓讀者哭笑不得。文中交代,他家中的谷物多到吃不完,爛在倉庫里了。這種行為往好的方面說可以是節(jié)約,但更好的表達方式應為“吝嗇”,似乎更合理。
吳敬梓靠一行行生動的文字構造成一個個活靈活現的畫面,為了一盞燈莖,他居然始終不忍這么咽氣,讓讀者瞪大了雙眼。
中國的科舉制發(fā)源于隋朝,流傳了好些年。不知多少人,因為一次中榜,頓時將自己封閉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壓力一股腦全傾倒了出來,為了能選上官而盲目跟隨大眾的腳步必然是錯的。
在如今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又有誰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欲呢?人人都在奔著名利而生活著。有時,我們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尋到嚴監(jiān)生的影子。我一直朝著自己所渴望的目標奔跑,即使目標達成,會不會抱怨,會不會變得貪婪了呢?
書中也有這樣一位人物,開篇的王冕,他也天資聰穎,不愿交朋友,當然也反對世俗,最后逃往山中,隱姓埋名,認為那兒才是所屬他的人生觀點,與嚴監(jiān)生大相徑庭,自然也走了不同的道路。
看一本書,回想其細節(jié),悟出些許道理,繼續(xù)為人生的路添塊小石子。
儒林外史初中生優(yōu)秀讀后感八
《儒林外史》全書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為引子,接著寫了周進、范進中舉的故事。周進是個老童生,一生之中科舉不得意,直混到給商人管帳的地步。在商人的資助下,他捐了個監(jiān)生,又先后中了舉,成了進士,官至廣東學道。在南海主考時,他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范進中舉后,竟發(fā)了瘋病,被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
范進中舉后,書中這樣寫:“他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灌醒過來,竟發(fā)了瘋,一邊叫‘我中了!’,一邊往門外飛跑,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fā)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時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過來?!彼車娜嗽谒贾星昂笠矁叭粌筛弊炷槪渲杏纫院缿舯憩F得最為典型:先前的“現世寶窮鬼”一下子變成了“賢婿老爺”,連“尖嘴猴腮”也頓時變成了“體面的相貌”這個故事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整個社會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廣為流傳,其主要優(yōu)點有三:
其一是小說的諷刺藝術:《儒林外史》諷刺的矛頭雖然直接落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卻始終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惡歸根到底是社會的產物,是當時的科舉制度造成的罪惡。比如像周進看見號板一頭撞倒,范進聽見中舉忽然發(fā)瘋,馬二先生游西湖無心賞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選八股文的銷路,都使人感到是那個社會造成的。
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諷刺上并不排除夸張:像嚴監(jiān)生臨死為兩根燈草不肯咽氣,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其母快樂得一命嗚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張并不使人感覺虛假,而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結構獨特: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jié),而是分別由一個或幾個人物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襯,組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隨著有關人物的出現而展開,又隨著有關人物的隱去而結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為中心,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士人的毒害,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藥。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0731-84117792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