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一)問題提出
男子十項全能比賽包含100米跑、跳遠、跳高、撐桿跳、鉛球、鐵餅、標、400米跑、1500米跑、110米跨欄十個項目,總分為各個項目得分之和。為了分析十項全能主要考察哪些方面的能力,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研究者收集了134個頂級運動員的十項全能成績單,將通過因子分析來達到分析目的。
(二)分析過程
變量視圖:
數(shù)據(jù)視圖(部分):
菜單選擇(分析->降維->因子分析):
打開因子分析的主界面,將十項成績選入”變量“框中(不要包含總分),如下:
點擊”描述“按鈕,打開對話框,選中”系數(shù)“和”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如圖。
下圖相關解釋:
”系數(shù)“:為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陣列,可以直觀的分析相關性。
”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用于定量的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
點擊”繼續(xù)“,回到主界面,點擊”抽取“,打開對話框。”方法“ =>”主成分“,”輸出“=>”未旋轉的因子解“和”碎石圖“,”抽取“=>”基于特征值“,其余選擇默認。
解釋:
①因子抽取的方法:選取默認的主成分法即可,其余方法的計算結果可能有所差異。②輸出:”未旋轉的因子解”極為主成分分析結果。碎石圖有助于我們判斷因子的重要性(詳細介紹見后面)。③抽?。簽槌槿≈鞒煞郑ㄒ蜃樱┑姆椒ǎ话闶腔谔卣髦荡笥?,默認即可。點擊”繼續(xù)“,回到主界面,點擊”確定“,進入分析。輸出的主要表格如下:
(1)相關性檢驗
因子分析要求變量之間有相關性,所以首先要進行相關性檢驗。首先輸出的是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矩陣:
可以直觀的看到,變量之間有相關性。但需要檢驗,接著輸出的是相關性檢驗,如圖。圖中有兩個指標:第一個是KMO值,一般大于0.7就說明不了之間有相關性了。第二個是Bartlett球形度檢驗,P值<0.001。綜合兩個指標,說明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可以進行因子分析。否則,不能進行因子分析。
(2)提取主成分和公因子
接下來輸出主成分結果,如圖。這就是主成分分析的結果,表中第一列為10個成分;第二列為對應的”特征值“,表示所解釋的方差的大??;第三列為對應的成分所包含的方差占總方差的百分比;第四列為累計的百分比。一般來說,選擇”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作為主成分,這也是SPSS默認的選擇。
在本例中,成分1和2的特征值大于1,他們合計能解釋71.034%的方差,還算不錯。所以我們可以提取1和2作為主成分,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余成分包含的信息較少,故棄去。
下面,輸出碎石圖,如下圖。碎石圖來源于地質學的概念。在巖層斜坡下方往往有很多小的碎石,其地質學意義不大。碎石圖以特征值為縱軸,成分為橫軸。前面陡峭的部分特征值大,包含的信息多,后面平坦的部分特征值小,包含的信息也小。由圖直觀的看出,成分1和2包含了大部分信息,從3開始就進入平臺了。
接下來,輸出提取的成分矩陣。表中的數(shù)值為公因子與原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絕對值越大,說明關系越密切。公因子1和9個運動項目都正相關(注意跑步運動運動的計分方式,時間越短,分數(shù)越高),看來只能稱為“綜合運動”因子了。公因子2與鐵餅、鉛球正相關,與1500米跑、400米跑負相關,這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看來只能成為“不知所云”因子了。
(三)因子旋轉
前面提取的兩個公因子一個是大而全的“綜合因子”,一個不知所云,得到這樣的結果,無疑是分析的失敗。不過,不要灰心,我們可以通過因子的旋轉來獲得更好的解釋。在主界面中點擊“旋轉”按鈕,打開對話框,“方法”=>“最大方差法”,“輸出”=>“旋轉解”。
點擊“繼續(xù)”,回到主界面點擊“確認”進行分析。輸出結果如下圖。這是選擇后的成分矩陣。經(jīng)過旋轉,可以看出:公因子1得分越高,所有的跑步和跨欄成績越差,而跳遠、撐桿跳等需要助跑類項目的成績也越差,所以公因子1代表的是奔跑能力的反向指標,可稱為“奔跑能力”。公因子2與鐵餅和鉛球的正相關性很高,與標、撐桿跳等需要上肢力量的項目也正相關,所以該因子可以成為“上肢力量”。經(jīng)過旋轉,可以看出公因子有了更合理的解釋。
(四)結果的保存
在最后,我們還要將公因子儲存下來供后續(xù)使用。點擊“得分”按鈕,打開對話框,選中“保存為變量”,方法采用默認的“回歸”方法,同時選中“顯示因子得分系數(shù)矩陣”。
SPSS會自動生成2個新變量,分別為公因子的取值,放在數(shù)據(jù)的最后。同時會輸出一個因子系數(shù)表格:
由上圖,我們可以寫出公因子的表達式(用F1、F2代表兩個公因子,Z1~Z10分別代表原始變量):
F1 = -0.16*Z1+0.161*Z2+0.145*Z3+0.199*Z4-0.131*Z5-0.167*Z6+0.137*Z7+0.174*Z8+0.131*Z9-0.037*Z10
F2同理,略去。
注意,這里的變量Z1~Z10,F(xiàn)1、F2不再是原始變量,而是標準正態(tài)變換后的變量。
聲明:本網(wǎng)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